【JD-LSZ05】,山东竞道光电,十年深耕水质设备。
水,作为生命之源,其质量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水质监测领域,有五个常规参数被视为洞悉水质状况的关键指标,它们分别是酸碱度(pH 值)、溶解氧(DO)、电导率(EC)、浊度和水温。这些参数相互关联,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水体的健康程度。
酸碱度,即 pH 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重要指标,其范围为 0 - 14,pH 值等于 7 时水体呈中性,小于 7 为酸性,大于 7 则为碱性。自然水体的 pH 值通常在 6.5 - 8.5 之间。不同的水生生物对 pH 值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例如,大多数鱼类适宜生活在 pH 值为 6.5 - 8.0 的水体中。pH 值的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工业废水排放、酸雨沉降或土壤中矿物质的溶解等。若水体 pH 值偏离正常范围,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导致鱼类的繁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此外,j端的 pH 值还会加速金属离子的溶解,增加水体中重金属的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溶解氧,简称 DO,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它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水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溶解以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般来说,清洁的地表水溶解氧含量接近饱和状态,通常在 5 - 10 毫克 / 升之间。当水体受到污染,特别是有机物污染时,好氧微生物会分解这些有机物,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若溶解氧含量过低,水生生物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同时,缺氧环境还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滋生大量有害微生物。例如,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藻类过度繁殖,夜间藻类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使得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形成 “死湖" 现象。
电导率(EC)反映了水体中溶解性盐类的含量。水中的各种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等,能够传导电流,电导率越高,说明水中的离子浓度越高。电导率与水体的盐度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水体电导率差异较大,例如,海水的电导率远高于淡水。电导率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当水体受到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污染时,水中的溶解性盐类增加,电导率会相应升高。通过监测电导率,能够快速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的大致程度,为进一步的水质分析提供重要线索。
浊度是对水体中悬浮颗粒物质的度量,这些悬浮颗粒包括泥沙、藻类、细菌、胶体等。浊度越高,水体越浑浊,透明度越低。浊度不仅影响水体的外观,还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高浊度的水体阻碍了阳光的穿透,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此外,浊度还与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分布密切相关,过高的浊度可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附着位点,增加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风险。例如,在暴雨过后,大量泥沙冲入河流,导致河水浊度急剧升高,不仅影响了河流的景观,还可能对下游的饮用水源造成威胁。
水温看似简单,却是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的重要因素。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不同的水生生物对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水温的急剧变化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应激反应,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例如,冷水性鱼类如鲑鱼,适宜生活在较低水温的环境中,水温过高会导致其代谢紊乱,甚至死亡。此外,水温还会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来说,水温升高,溶解氧的溶解度会降低,这可能进一步加剧水体的缺氧问题。
水质监测常规五参数,酸碱度、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和水温,从化学、物理等多个角度揭示了水质状况。它们是水质监测的重要依据,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平衡以及保障人类健康具有不可h缺的作用。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持续监测和分析,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水质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