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LSZ05】,山东竞道光电,十年深耕水质设备。
水是生命之源,维系着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环境面临的污染风险日益复杂,传统人工采样监测模式已难以满足实时化、精准化、常态化的监管需求。在此背景下,自动水质监测站应运而生,凭借其全天候、高精度、智能化的技术优势,成为守护水环境安全的 “智能哨兵",为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自动水质监测站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 “实时感知 — 数据传输 — 智能分析 — 预警响应" 的闭环监测体系。从硬件构成来看,一座标准化的监测站通常集成了多参数水质传感器、自动采样器、数据采集传输单元及配套辅助设备。其中,多参数传感器可同步监测 pH 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关键水质指标,部分先j站点还可实现叶绿素 a、蓝藻密度等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监测频率可达每小时 1 次甚至更高,远优于人工每月 1-2 次的采样频次,真正实现了水环境变化的 “动态追踪"。
在数据传输与处理环节,自动水质监测站依托 4G/5G、卫星等通信技术,可将实时监测数据加密传输至水环境监测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趋势研判与异常识别 —— 当某一指标超出预设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短信、平台弹窗等方式向环境监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发送预警信息,为污染溯源、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例如,在某流域突发农业面源污染事件中,自动监测站在 15 分钟内捕捉到氨氮浓度异常升高,监管部门根据预警信息迅速锁定污染区域,及时采取截污、导流措施,有效避免了污染扩散对下游饮用水水源地的威胁。
从应用场景来看,自动水质监测站已广泛部署于河流、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跨境流域等关键水域,形成了覆盖 “源头 — 干线 — 末梢" 的立体监测网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可实时监控水质变化,一旦发现重金属、有机物等超标,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在流域污染防治中,跨行政区监测站能精准掌握污染物跨境传输情况,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数据支撑,破解了 “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治" 的监管难题。此外,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还可为水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水资源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水环境治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的转变。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融合,自动水质监测站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未来,具备自主巡航能力的移动监测设备将与固定监测站形成互补,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范围;AI 算法的深度应用将提升数据解析能力,实现从 “异常预警" 到 “污染预测" 的跨越;监测数据与政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还将推动水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形成 “zf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协同" 的水环境治理新格局。
水环境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自动水质监测站作为守护水环境的 “智能守望者",不仅改变了传统水环境监测模式,更成为推动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持续提升自动水质监测技术水平,完善监测网络布局,必将为守护绿水青山、保障水生态安全提供更坚实的科技保障,让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湖泊都能永葆清澈,滋养万物生长。
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