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ZS07】,山东竞道光电,十年深耕水质设备。
在企业污水处理流程里,污水水质监测仪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所提供的数据对于确保污水处理效果、符合排放标准至关重要。然而,长期运行过程中,监测仪可能会出现各类故障。掌握实用的故障排查与维护保养技巧,不仅能保障监测仪稳定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故障排查实用技巧
数据异常排查
若监测仪输出的数据明显偏离正常范围,首先要检查采样系统。查看采样管路是否堵塞、破裂或存在泄漏。堵塞可能由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纤维等物质造成,可通过冲洗管路来判断。若管路通畅,再检查采样泵,查看其是否正常运转,压力是否符合要求。有时采样泵的叶轮磨损或电机故障会导致采样量不足或无法采样,影响数据准确性。
接着,关注传感器。传感器是监测仪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不同参数的传感器故障表现各异。比如,pH 传感器可能因电极老化、污染而导致测量不准确,可通过校准电极或更换新电极来解决;溶解氧传感器若膜片破损、电解液干涸,会使测量值异常,需及时更换膜片和补充电解液。另外,检查传感器与仪器主机之间的连接线路,确保接触良好,无松动、断路或短路情况。
仪器报错排查
当监测仪显示屏出现报错信息,应详细记录报错代码及相关提示内容。仪器说明书是解读报错信息的重要依据,可从中查找对应的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通常,报错可能源于硬件故障、软件错误或系统设置不当。
若是硬件故障,如电路板损坏、芯片故障等,需专业技术人员借助专业工具进行检测和维修。对于软件错误,尝试重启仪器,看能否恢复正常。若重启无效,可考虑升级仪器的软件版本,修复可能存在的程序漏洞。若报错提示与系统设置相关,仔细核对各项参数设置,包括测量范围、采样间隔、报警阈值等,确保设置符合实际需求和仪器要求。
外观及运行状态排查
定期对监测仪进行外观检查,查看仪器外壳是否有破损、变形,显示屏是否清晰,按键是否灵敏。若外壳破损,可能导致内部部件受潮、进尘,影响仪器性能。显示屏不清晰或按键失灵,会给操作和数据读取带来困难,需及时维修或更换相关部件。
同时,留意仪器运行时的声音、气味和温度。异常的噪音可能暗示内部机械部件出现磨损或松动;闻到烧焦味,可能是电路短路或元件过热损坏;仪器表面温度过高,可能散热系统出现问题。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立即停止仪器运行,进行全面检查,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

维护保养实用技巧
定期清洁
定期清洁是维护监测仪性能的重要措施。外部清洁时,使用干净柔软的湿布擦拭仪器外壳,去除表面的灰尘、污渍,但要注意避免水分进入仪器内部。对于采样系统,包括采样管、采样头和过滤器等,需定期拆卸清洗,防止污水中的杂质堆积,影响采样效果。清洗后要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确保无残留杂质。
传感器也需要适当清洁。例如,光学传感器表面可能会附着污染物,影响光路传输和测量精度,可使用专用的光学清洁液和擦拭工具轻轻擦拭。但清洁过程需谨慎操作,避免损坏传感器的敏感部件。
校准与标定
校准和标定是确保监测仪测量准确性的关键步骤。不同参数的监测仪校准周期不同,应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定期进行校准。一般来说,pH 监测仪需每周或每月校准一次,溶解氧监测仪每 1 - 3 个月校准一次,其他参数的监测仪也都有相应的校准时间要求。
校准过程需使用标准溶液,确保标准溶液的浓度准确且在有效期内。按照正确的校准步骤操作,通过调整仪器的零点、斜率等参数,使测量值与标准溶液的实际值相符。校准完成后,需进行验证测试,使用已知浓度的样品进行测量,检查测量结果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耗材更换
监测仪中的一些耗材,如电极、膜片、电解液、过滤器等,随着使用会逐渐损耗,影响仪器性能,需定期更换。要建立耗材更换记录,记录耗材的更换时间、品牌、型号等信息,以便跟踪和管理。
在更换耗材时,务必使用与仪器匹配的正规产品,确保其质量和性能。更换后,对仪器进行测试,检查各项参数是否恢复正常,确保新耗材安装正确且能正常工作。
环境维护
监测仪的运行环境对其性能和寿命有重要影响。应将仪器放置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受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潮湿环境可能导致仪器内部电路短路,阳光直射和高温会加速仪器部件老化。
同时,要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如大型电机、变压器等。电磁干扰可能影响仪器的数据传输和测量准确性。若无法避免,需对仪器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确保其稳定运行。
企业污水水质监测仪的故障排查与维护保养是一项细致且重要的工作。通过掌握并运用上述实用技巧,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监测仪出现的问题,保持仪器的良好运行状态,为污水处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助力企业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可持续发展。

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