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XQ4】,山东竞道光电,十年深耕气象设备。
在校园中,教学气象站不仅是监测气象数据的场所,更是学生学习气象知识的生动课堂。让气象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气象站的设备展示、实践活动设计、数据呈现与课程融合等多方面入手。
优化设备展示,构建直观认知基础
设备布局与标识
校园教学气象站的设备布局应遵循科学、有序的原则,方便学生观察与理解。各类气象监测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仪、雨量筒等,要分布合理,互不干扰。例如,将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放置在通风良好且避免阳光直射的百叶箱内,使学生能清晰看到它们协同工作监测温湿度。同时,在每个设备旁设置详细的标识牌,标注设备名称、功能、工作原理以及所测气象要素的含义。标识牌的内容应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气象原理。比如,在风速风向仪的标识牌上,不仅要说明其测量风速和风向的功能,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示展示风如何推动风杯转动从而测量风速,以及风向标如何根据风向转动指示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设备与标识牌,初步构建对气象知识的直观认知。
设备互动体验
为了加深学生对气象设备的理解,可设置一些互动体验环节。对于温度传感器,教师可以准备不同温度的物体,让学生用传感器去测量,观察数值变化,亲身体验温度测量的过程。对于雨量筒,在降雨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雨量筒收集雨水的过程,并现场讲解如何通过雨量筒测量降水量。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通过手机 APP 与气象设备连接,学生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设备测量的数据,并通过 APP 的动画演示,了解设备内部的工作原理。这种互动体验式的设备展示,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气象知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感受。
设计实践活动,强化直观学习体验
气象观测实践
组织学生定期参与气象观测实践活动是让气象知识直观化的重要方式。制定详细的观测计划,让学生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气象要素的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学生亲自读取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并认真记录。教师在旁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例如,在读取温度数据时,教导学生等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测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气象要素之间的关联,如温度与湿度的关系、风速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等。通过亲身参与观测实践,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气象实验探究
开展气象实验探究活动,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气象知识的直观理解。例如,进行 “模拟云的形成" 实验,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瓶,加入少量温水,拧紧瓶盖后用力摇晃,然后迅速打开瓶盖并挤压瓶身,再松开,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内出现类似云的水汽凝结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云是如何在水汽冷却凝结的过程中形成的。又如,进行 “风的形成" 实验,在一个大纸盒内设置不同温度区域,观察烟雾在纸盒内的流动方向,模拟风的形成过程。这些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地了解气象现象背后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数据呈现,直观展示气象规律
数据可视化展示
将气象站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能更直观地展示气象规律。利用电子显示屏或电脑软件,将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实时呈现。例如,用折线图展示一天内温度的变化趋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温度在不同时间段的升降情况;用柱状图展示一周内的降水量,让学生直观比较不同日期降水量的多少。此外,还可以制作动态图表,展示气象要素随时间的连续变化,如风速的实时变化曲线,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气象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在图表上标注重要的气象信息和提示,如温度的适宜范围、风速的安全阈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
气象数据模拟与预测
借助气象模拟软件,利用气象站的数据进行天气模拟和预测,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气象数据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输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气压等,通过软件模拟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学生可以观察到模拟的天气情况,如晴天、多云、降雨等,并与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模拟与预测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气象知识的重要性。
融合多元课程,全面渗透直观教学
与科学课程融合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校园教学气象站的资源,让气象知识更直观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讲解 “天气与气候" 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入气象站近期的观测数据,让学生分析当地的天气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实际数据的分析,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热学、力学等内容,可结合气象站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以温度计为例,讲解温度测量原理时,可与热胀冷缩的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温度计是如何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这种将气象知识与科学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气象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跨学科融合教学
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从多个角度让气象知识直观呈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气象为主题进行写作,如描写一场暴雨来临前的天气变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气象知识,生动地描绘气象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美术课程中,鼓励学生以气象站或气象景观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如描绘不同天气下的校园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气象的感知能力。在地理课程中,结合气象站的数据,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地形对气象的影响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环境与气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从不同维度感受气象知识的魅力,使气象知识更加直观、全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通过优化设备展示、设计实践活动、创新数据呈现以及融合多元课程等多种方式,校园教学气象站能够让气象知识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