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GSZ05】,山东竞道光电,十年深耕水质设备。
饮用水水质监测设备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工具,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因此,建立并执行一套科学、规范的性能检测周期,是确保监测设备持续有效运行的核心环节。性能检测并非简单的功能检查,而是对设备计量特性、分析精度、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等一系列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估与确认。
性能检测的频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依据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与决策。首先,设备制造商的建议是确定初始检测周期的重要参考。制造商基于设备的设计原理、元器件寿命以及大量测试数据,会提供一个推荐性的维护和校准周期,这通常是用户制定自身维护计划的基础。忽视制造商的建议可能导致设备在潜在问题下长期运行,增加数据失准的风险。
其次,国家及行业相关法规与标准是必须遵循的强制性依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水务管理、环境保护或计量监管部门会出台明确的技术规范,对用于法定监测目的的水质检测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周期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通常考虑了公共利益和安全底线,设备管理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并保留完整的检测记录以备核查。
再者,设备自身的使用频率与运行环境对其性能衰减速度有显著影响。连续不间断运行、高频次采样的监测设备,其传感器、流通池、光源等核心部件的损耗必然大于间歇性或低频次使用的设备。同样,安装在工况恶劣环境下的设备,例如温度湿度波动大、存在腐蚀性气体或粉尘污染的场合,其内部元器件老化和性能漂移的速度会加快。对于这类设备,适当缩短性能检测周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监测参数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检测频率的差异。对于监测水质关键卫生指标的设备,如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等在线监测仪器,其数据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对水质安全的误判,因此通常需要更频繁的性能核查与校准。而一些用于监测一般理化指标的设备,其检测周期则可相对延长。历史性能表现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台稳定性好、历史数据波动小、故障率低的设备,在经过风险评估后,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其性能确认的间隔。反之,对于一台近期出现过性能不稳定、校准后有效期缩短或频繁报错的设备,则应立即缩短检测周期,并排查根本原因。
一个完整的性能检测周期体系,通常应包含不同时间维度的多层次活动。日常核查是基础,由现场操作人员每日或每班次进行,主要包括零点核查、量程校准、外观检查、运行状态观察等,旨在快速发现明显的设备异常。定期维护是核心,通常按照周、月或季度计划执行,内容更为深入,包括对传感器进行清洗、更换易耗品、进行多点校准、检查管路气密性等,以维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周期性检定或校准是关键,通常遵循半年、一年或更长的法定周期或厂家建议周期,由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使用更高等级的标准物质或计量器具,对设备的全部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全面测试和调整,确保其测量结果可溯源至国家基准,这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最终环节。此外,在设备经过重大维修、关键部件更换、搬迁或长期停用后重新启用前,也必须进行额外的性能检测,以确认其性能已恢复至可接受水平。
综上所述,饮用水水质监测设备的性能检测周期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概念,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场景的固定答案。它需要设备管理者在遵循法规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制造商指南、实际运行工况、监测参数的重要性以及设备自身的历史表现,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后科学制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从日常核查到周期检定的、分层级、全覆盖的性能保障体系,并保留详实的记录,才能真正确保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长期准确与可靠,为守护饮水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技术防线。

扫码加微信

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