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小气候监测站是针对农田、温室、果园等农业场景设计的微观环境监测设备,通过精准捕捉作物生长周边的局部气候与环境要素,为精细化种植、病虫害防控及产量预测提供数据支撑。监测站的监测参数聚焦“作物生长关联度高”的微观要素,分为气象、土壤、生物三大类别,可根据作物类型与种植模式灵活增减。

(一)农田气象参数:聚焦作物生长层气候
相较于常规气象站,农田小气候监测站的气象参数更侧重“作物周边微气候”。核心参数包括:空气温湿度,监测作物冠层附近温湿度,指导灌溉与通风;光合有效辐射,直接关联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指导补光或遮阳操作;风向风速,重点监测作物层风速,预判倒伏风险;降水量与蒸发量,计算农田水分收支平衡,指导灌溉量设定;露点温度,预判作物叶面结露情况,提前防控病害发生。
(二)土壤环境参数:深挖作物根系生长条件
土壤参数是农田小气候监测的核心细分领域,采用分层监测设计,覆盖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区。包括:土壤温湿度,指导灌溉时机与深度;土壤电导率,反映土壤盐分含量,避免盐渍化危害;土壤pH值,指导土壤改良与施肥类型选择;土壤紧实度,判断土壤耕作层疏松程度,指导耕地作业;土壤含水量,计算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
(三)生物关联参数:直击作物生长状态
部分农田小气候监测站配备生物关联传感器,实现“环境-作物”联动监测。包括:作物冠层温度,通过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判断作物水分胁迫程度;叶面湿度,直接反映叶面湿润状况,预警霜霉病、白粉病等喜湿病害;二氧化碳浓度,指导温室大棚通风与CO₂施肥,提升作物光合效率。
综上,农田小气候监测站通过模块化的系统构成与细分的监测参数,精准适配农田微观环境监测需求。无论是大田作物的墒情管理、温室蔬菜的环境调控,还是果园的病虫害预警,均能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支撑,成为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数据种植”转型的关键装备。